文章
論雙排鍵電子琴教學中的通才教育理念

"通才教育",來自兩個英文詞匯:liberal education(直譯為自由教育)和"general education"(直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這兩個詞同時被通譯為“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與自由和開放的社會相適應的教育。所謂通才是具有廣闊 的知識平臺,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多種技能的人才。簡單說來,“通才教育”是培養知識綜合化,技能多樣化,適應能力強的人才。通才教育是整合與平衡專門知 識的教育 , 是促使各專業之間的溝通與平衡的教育。通才教育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打破專門化的狹窄思維,拓寬知識基礎,力圖將專業知識與鄰近學科知識結合起來,盡可能使學 生獲得較為系統的知識,得到較全面的訓練,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一個廣博而堅實的基礎。我們的高等教育是希望受教育者能夠成為以“專門知識為基礎 的通才”。因此把通才教育視為一種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努力追求的更高階段。
一 現行高等音樂教育的現狀
建國以后,我國全盤學習蘇聯。在高等教育領域里;施行部門辦學、行業區分、條塊管理、學科分隔。 所進行的是典型的“專才教育”模式。所謂“專才教育”:“是指在某一個專業領域具有較多專業知識,較熟練專業技能的人才”。這一教學原則長期以來指導著 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辦學方向,并由此而建立起相應的課程體系。這些課程體系對于我國當時高等音樂教育走上系統化、規范化起到了一定積的作用,也為我國培 養了不少的人才。 這種“專才教育”的辦學模式是與我國計劃經濟制度體制時期所相適應的教育。我們知道計劃經濟體制時期,藝術生產不計成本,完全由實報實銷,其價格與價 值常常相背離;藝術產品不是作為商品提供給廣大的觀眾,而是作為思想教育的內容提供給大眾,因此,不能形成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而在當今的市場經濟體制 下,藝術生產必須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還要注重經濟成本的核算,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贏得雙效益。另外是藝術作品的傳播也同時受到當時的科技水平的局限, 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會受到地域和場地的限制,人們大都只能在本地區來欣賞藝術作品。因此,在當時全國范圍內各個省、市、縣建立了許許多多地各個事業編制 的專業文藝團體,在這些文藝團體內部各個表演工作種類分工明細、具體單一,人員編制龐大。在這樣情況下,需要大量專業技術較強的藝術表演的專門人才,只 有這樣才能滿足當時社會的需要。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音樂院校畢業的學生工作是有統一分配,音樂院校不必考慮學生的工作分配問題。這樣必然會引導音樂 院校的課程設置和教育方向。
隨著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結束,市場經濟的來臨,社會越來越感覺到,我們原來的教育已不能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主要反映在它的產品上,既教育所培養 的人才上。而現今面對新世紀人類歷史走向信息化時代,這種以細化分科設置為主流的學科課程體系追求各自學科專業的系統性、完整性,重視專業的縱深發展,把 分科課程的知識與整體范圍的知識割裂開來,忽視了本專業與其它學科的橫向聯系。這些已不能適應新時期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要求。如學生 專業口徑狹窄、綜合素質和創造能力不強、社會適應能力較弱的局面等等。這種專才教育模式在我們音樂院校表演專業課程上具體劃分為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 專業基礎課是學生學習音樂表演專業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是直接指向具體專業的課程,如樂理、視唱練耳等。音樂表演專業課是建立在專 業基礎課之上的關于某一專業的學科理論和專業技能的課程,如聲樂、器樂等。目前,我國音樂表演專業課程設置相對獨立,學生明顯存在著學科之間的知識割裂, 曲式、音樂史、聲樂、器樂各是一回事,學生很少將這些知識與表演性和欣賞性課程內容融為一體。其結果,難免落得一個理論、技術理論和表演技術各自為政的匠 人”。音樂表演專業課自成體系,相互之間滲透不夠,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知識面不寬、適應能力不夠。學生畢業后一旦走上音樂工作崗位,面對要會彈、會 唱、會講、會舞、會寫、會組織音樂活動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要求,往往表現出力不從心不能適應。
英國的音樂評論家安德魯•克拉克在他的一篇評論中對學習音樂的學生是這樣評價的:“在音樂學院擠滿了學生;他們幾乎都希望將來以表演為生。多數人所受的教育只告訴他們一種成功的模式;通往天堂的道路是成為又一個伊扎克•帕爾曼(以色列出生的小提琴家),或著勒尼•弗萊明(美國女高音):即成為表演者中的一員”。其 實在我國的音樂院校也是如此,我們都很清楚不是每個學習音樂表演的學生將來都會成為“朗朗”和“馬友友”,他們畢業以后也大都是會從事一般的、實用性比較 強的音樂表演或音樂教育工作。而學生在學校學習的課程設置,教學目標都是為了朝著“演奏家”或“演唱家” 的方向發展。雖然他們的專業性較強,但是由于他們知識面比較狹窄,學生面向社會,會發現自己所學的知識遠遠不能適應現今社會需要。
二、現行高等音樂教育所面臨的挑戰
全球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是21世紀人類社會的基本態勢,當今世界現代高等教育正發生著巨大的變革。我國的高等教育也正逐步走向市場化,畢業生的 業問題影響著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我們的高等教育也走出了“象牙塔”,越來越趨向于與市場“聯姻”。以現代高等教育的眼光來看,學以致用、讓學生能夠盡 早有所實踐,能夠更多地接觸社會,提高實際工作能力,這是世界各大學所普遍鼓勵與支持的。高等教育的“象牙塔”專業教育,已走向綜合素質教育,教育更強調 人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受教育者個性的發展。作為高等教育領域中的音樂表演教育也將面臨新時代的考驗與挑戰。作為培養音樂表演人才 的高等專業音樂院校必需要考慮到所開設的課程是否合理?是否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這是每所高等音樂院校亟需認真解決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藝術生產的根本任務是要創作出藝術作品,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藝術生產依然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 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佳結合。因此,藝術生產必須實行產業化運作方式,才能使藝術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從而促進藝術 生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到更大的發展。 也是說我們所生產的產品是否能夠接受市場的考驗對我們音樂院校至關重要。畢業生的業率對于我們音樂院校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這關系到學校的未來建設和 發展。目前我們專業音樂院校的本科畢業生、碩士研究生的業狀況也是不樂觀的,學生面臨業市場的嚴峻考驗,這是有目共睹的。
在大眾文化和娛樂文化的沖擊下,現今社會文化產業在我國正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有著比較大的發展空間。如我國的新民樂組合,“女子十二樂坊”她們 利用古箏、揚琴、二胡,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民族樂器,如獨弦琴、吐良 ,演奏出融合拉丁、爵士、搖滾等諸多西方流行音樂元素的樂曲。每名團員至少會演奏兩三種樂器,有的甚至懂得多達10多種。加上創新的具有現代肢體語言與站 立演奏方式,成功地開辟出一片天空。首張推出的《奇跡》在日本的Oricon大碟榜的占據位置, 勁賣150萬張!“女子12樂坊”創造了4億多產值的天方夜譚般神話。這些實例不能不給我們帶來深層次的思考。
有此可見,“通才教育”的教學理念,在現今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是與社會相適應的教育。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前,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創始 人和卓越的音樂教育家,海因里希.涅高茲(1888.4.12-196410.10)。在他的音樂教學體系中可看得出通才教育的淵博精深的見解。在 1958年蘇聯出版他的《論鋼琴表演藝術》一書中寫道:“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的不 僅是所謂的作品內容,不僅應該以詩意的形象來感染他,而且還應該對他詳盡地分析總的曲式、結構及其中的個別細節、和聲、旋律、復調、鋼琴織體,總之,他 應該既是音樂史家,又是理論家,又是視唱練耳、和聲、對位和鋼琴彈奏的老師”。 “培養和教育應該是綜合性的,因為通過任何一首浪漫曲或歌劇片斷都可以給學生許多有關和聲、視唱練耳、聲部進行、曲式等的知識”。
在人類歷史走向當今信息化時代的大環境下,我們很有必要運用"通識教育"的理念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合理的設置課程,更新知識內容。為學生提供 高質量的教育。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全面理解的水平和熟練的詮釋音樂得表演技能。加強表演、伴奏、演唱、指揮,作曲實踐等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習創作和改 編音樂作品以及對各種風格的即興表演的教學,增強學生在社會上的競爭實力。
需求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內在動力之一,是個體行為積性的一個重要源泉。學生的學習需求,歸根結底是社會現實的反映,是業市場與個人志趣愛好的反 映。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要認真研究如何培養教育學生具備知識綜合化,技能多樣化,適應變動能力強的音樂人才。音樂藝術從本質說是一種實踐,音樂的教學也 是一種藝術實踐的教學,所以音樂教育應重視實踐性,以藝術實踐作為主要教學形式和內容。音樂實踐又是一個塑造音樂形象的過程,音樂的藝術性只有在技巧與 藝術修養(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理論涵養等)的有機統一中才能體現出來,音樂教育是一種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審美教育。
三、在雙排鍵電子琴表演專業教學中貫穿通才教育的理念
樂器改良和發展是人類生產力直接的反映:
音樂的特殊性注定了音樂是反映人 類生產力發展水平變化直接、敏感的藝術種類。在人類的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音樂一直伴隨著人類生產力的逐步發展而不斷成長變 化。人類用自己的雙手制造工具并將它們應用在生產和生活的各個角落,經過了千萬年的積淀,人類制造出了用來創造和再現音樂的工具-樂器。樂器的出現是人類 音樂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從我國新石器時代的:笛(骨哨)、陶塤、到西周的簫(排簫)、編鐘再到春秋戰國的銅鼓、箏樂器等,從公元前3世紀誕生起源西方 的氣勢宏大的管風琴,在到1709年人類進入的鋼琴時代。從1930年美國發明家L.哈蒙德推出有實用意義的機電式風琴,稱為哈蒙德琴。在到凝聚著當今高 科技結晶的雅馬哈Electone STAGE (ELS-01C)雙排鍵電子琴。無不是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和對自我的超越。如果說,早期以聲樂和古代絲竹樂器為主的音樂形式是人類原始社會、農業社會的產 物,那么以管弦樂為主標志的器樂時代則是西方幾百年來工業文明的產物,現今人們使用的電子合成器、雙排鍵電子琴、數碼鋼琴則是當今信息化時代的必然產物, 可以說是代表人類制造樂器的很高水平。
雙排鍵電子琴的表現特點:
雙排鍵電子琴的英文名字為Electronic organ,譯作電子管風琴。雙排鍵電子琴正是在二十世紀以電子技術為依托的大環境下產生的,
這必然帶有許多現代元素在其中,使這件現代電子樂器與其他傳統樂器有著不同表演方式。雙排鍵電子琴音樂的表現形式可以是一臺雙排鍵來演奏各類風格的樂曲獨 奏,也可以在各種樂器的協奏曲中擔當樂隊的角色的協奏。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增加雙排鍵的臺數進行重奏、合奏。另外還可以為聲樂獨唱、歌劇,舞劇,音樂劇等 伴奏。在音樂表現力有著很大的表現空間。正因為樂器自身的特點,才賦予演奏雙排鍵電子琴的表演者要具備豐富的音樂修養、綜合表現能力強和音樂理論精通的人 才來駕馭。因此,通才教育的理念在雙排鍵電子琴的教學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特殊的意義。
通才教育在雙排鍵電子琴教學過程的幾點建議:
在“通才教育”理念指導下,學生按照自然發展的原則,根據社會的需要,為學生的創造性和自我表現提供充分的機會。把提高學生 學習的興趣放在教學的首位,調動學生的積性。教師是作為指導者與學生通過雙排鍵電子琴學習來了解真正的音樂,掌握音樂得的實質,表現音樂藝術。
正確詮釋演奏的作品。不僅是熟練得演奏作品,還要深層次的學習作品(如:風格、曲式結構,和聲語匯、作曲技法以及音色調制, 節奏的編配等等)。
培養學生在演奏本樂器要有“樂隊感”:是“一個人的樂隊”(ONE BAND)。提高學生的演奏水平,把模仿真實樂器做到“神似”
成為自己的演奏方向。了解各種樂器的演奏法。了解他所演奏的音樂是什么風格!是LATIN,還是JAZZ?正確把握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作品風格。
我們知道在雙排鍵電子琴上有著強大的編輯功能和音序器功能,要讓學生學習和研究掌握音樂制作的技術,這實際是音樂演奏的一個
延伸。音樂制作的前提是要求學生熟練使用和聲語匯、了解不同音樂風格特點。引導學生把握樂曲的整體編配。培養學生創作編輯雙排鍵電子琴原創作品。
在雙排鍵電子琴專業課程教學中,除了現有的雙排鍵電子琴專業的表演課程以外,建議增開“雙排鍵電子琴的教學教法”課程,“雙
排鍵電子琴藝術歌曲伴奏與編配”課程,“雙排鍵電子琴流行歌曲伴奏與編配”課程,“雙排鍵電子琴創作課程”。充分發揮雙排鍵電子琴在我國音樂領域中的作用。
要求學生盡可能的多掌握一些其它電子樂器。如:電子合成器、電子鋼琴,智能編曲鍵盤,電腦音樂midi設備、鋼琴。使學生具有一
專多能的本領。以適應現實社會的需要。
要引導學生大量分析研究、傾聽觀賞古今中外各種風格不同形似的一切藝術作品;從中汲取藝術養分,為將來的音樂表演與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才教育”的教學理念是與全球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信息化時代相適應的教育,是符合現今社會需要的教育。這對于雙排鍵電子琴的教學有 著十分深遠的現實意義,我們應遵循教育的發展規律。在課程結構要體現現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充分尊重學生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設置創新性、開拓性、研究性的雙排鍵電子琴音樂教育課程。我們都知道雙排鍵電子琴進入中國也不過二十幾年,與其它傳統樂器教學相比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學科, 是正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在學科建設與教學科研上有著許多有待于我們加以研究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與思考,需要我們共同探討、共同研究,加強學術 相互交流。把雙排鍵電子琴的學科建設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為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做出我們的貢獻。
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音樂系
殷默剛
【參考文獻】
1、《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論稿》 張壽松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論鋼琴表演藝術》 【蘇】『.涅高茲著 汪啟璋 吳佩華譯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6年6月版
3、《Apple電腦高等音樂音頻教育解決方案》
上次登錄:
